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动态  |  正文
深部找矿让“功勋矿山”重焕生机——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助力永平铜矿实现钼矿找矿突破
发表时间 :2025-05-26    来源:中国矿业网

  在赣东北上饶市北武夷成矿带的广袤腹地,一场关于资源与希望的“深地突围”之战正在打响。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历经两年的艰苦攻坚,在我国第二大露天铜矿——永平铜矿深部成功实现找矿突破,为这座“功勋矿山”注入了新活力。

  2025年3月25日,经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备案的勘查报告显示,该矿区新增钼金属资源量近大型规模,标志着永平铜矿在新征程中再次扬帆起航。

  斑驳的矿车轨道记录着永平铜矿的辉煌历史。自1968年建矿以来,这座矿山累计为国家贡献铜精矿近百万吨,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浅部资源地逐渐耗尽,矿区自2003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危机矿山后,深部找矿工作便陷入了瓶颈。

  “当时业内普遍认为矿体在-500米以浅就已尖灭。”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地勘院院长许红光说。尽管近年来陆续发现零星矿体,但较低的品位和薄层状矿体始终难以突破工业开采门槛。

  进入2022年,永平铜矿的深部找矿工作迎来了转机,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编制了《江西省铅山县永平矿区深部铜多金属矿补充详查设计》。在编制过程中,第八大队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围绕勘查范围与类型、工程网度、矿体参数等展开论证。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坚信这座老矿山一定具备“重生”的潜力。2023年4月,许红光担任项目负责人,野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首轮施工的4个钻孔,按照传统思路,在8线、12线瞄准浅部矿体延伸方向进行钻探。然而,结果令人失望:ZK821、ZK822矿体厚度仅4~6米,且仅有1~2层矿体;仅ZK1222在-550米标高见到1层10.54米的工业矿体,整体见矿效果仍不理想。

  “主矿体在哪里?”

  “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十字头岩体到底有何联系?”

  “矿化与蚀变的规律是什么?”

  “永平铜矿前人主流研究认为铜的成因为海底喷流或沉积叠改,那与钼成因又有何联系?”

  …………

  一系列难题如同巨石般压在许红光和技术负责人郑文斌的心头。

  勘查团队清醒地认识到,在勘查程度高的老矿山深部寻找资源,难度远远大于在地质工作空白区找浅表矿,基于传统找矿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必须调整思路!”许红光果断决策。

  此后,勘查团队大胆尝试与沙坪沟典型的“斑岩型”钼矿的成矿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已有钻孔资料,采用一定的矿化品位,圈定钼矿化域,并将钼矿化域的空间形态与十字头岩体的空间分布结合分析。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勘查团队发现十字头岩体由东南向北侵入矿区,推测可以尝试采用“斑岩型”钼矿的成矿模式进行勘查找矿。因此,主矿体在南边深部的可能性更大,必须揭穿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

  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勘查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将钻孔施工重心南移。

  在16线和20线分别施工了ZK1628和ZK2021两个钻孔。令人振奋的是,在十字头岩体与变质岩地层的内外接触带上,分别发现70多米和110多米的厚大工业钼矿体,平均品位均在0.1%以上。同时,在十字头岩体中可见典型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蚀变分带规律,辉钼矿呈细脉浸染状分布,具备典型的“斑岩型”钼矿特征。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验证了新的成矿模式推测,还纠正了对燕山期十字头岩体侵入机制与矿化分带规律的认知偏差。通过详细勘查,勘查团队查明了永平铜矿深部钼矿体的分布特征,提交了大型规模的钼资源量。

  更重要的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永平铜矿钼矿发育并未完全封闭,在矿区深部及南东侧仍有较大找矿潜力,为永平铜矿找矿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尽管深部找矿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的地质工作者们持续攻坚,不断深化找矿认识、突破技术瓶颈,在深地探索中追寻更多宝藏,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中国有色金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