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风向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应高度关注新形势下的能源安全风险
发表时间 :2025-01-17    来源:中国矿业网

  能源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填补了我国能源领域立法在顶层设计上的空白,能源安全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位列总则第一条。

  作为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高频词,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做好能源安全这篇文章面对的挑战增多,准确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对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大国尤为重要,在顶层立法设计上的完善将有利于推动我国能源战略走深走实。日前,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对外发布的年度研究成果《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24)》认为,全球能源安全压力有所减轻,中国仍要关注四方面能源安全风险,并大力推进国际能源合作。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石油经研院”)院长陆如泉,请他剖析在新形势下,筑牢能源安全基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全球能源安全形势与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中石油经研院对全球能源安全的评价分值连续两年提升,这一趋势是否会延续?

  陆如泉:相比2023年,2024年全球能源安全压力继续减轻。根据中石油经研院开发的“RASA”全球能源安全评价方法测算,2024年全球能源安全综合得分从78分增至91分,已经走出2022年的“危机”状态,处于“一般”水平。

  主要的区别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比较。一是可获得性因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而有所下降。一方面,大国博弈使国际社会难以有效协调解决地区冲突,各地区冲突均有外溢、扩散、升级趋势,威胁能源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供应侧投资增长5.3%,投资强度上升0.1个百分点,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2.2%,助力化石能源供需维持宽松。

  二是可承受性因能源价格回落而继续改善。市场对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产生“钝感”,能源商品价格继续回落,油气价格波动均有所减弱,全球用于能源消费的支出占GDP比重已降至8.3%的历史平均水平。

  三是可持续性随能源转型推进而稳步提升。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稳步上升,成本进一步下降,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速再创新高,发电量增长约6%,单位能耗碳排放下降1.1%,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也延续下降趋势,体现了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

  四是系统韧性在油气方面小幅提升,但电力保障能力依然偏低。一方面,油气产业链调节能力有所提升,虽然全球石油储备较2023年底未有回升,但“OPEC+”的进一步减产措施使石油剩余产能增加到600万桶/日,同时欧洲和美国的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满库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全球灵活性电源装机占比仍为6.5%,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明显不足。且极端气候和战争破坏加大电力系统供需平衡难度,据中石油经研院统计,2024年能源安全事故中电力系统占比上升至73%。

  当前的全球能源安全状态仍然较为脆弱,未来一段时期可能会保持在这一水平波动。一方面,能源转型还将稳步推进,带动可持续性提升。但是中东、俄乌、中东、非洲的地缘政治冲突仍将持续,中美对抗还面临升级态势,地缘政治风险保持高位,作为能源安全根基的可获得性和可承受性难有根本性改善。而且极端气候、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和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压力持续增加,表明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系统韧性改善缓慢,预计区域性能源安全事件仍将频发。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当前全球能源安全存在的诸多挑战和风险,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陆如泉:我们在报告中提出,全球能源安全仍需关注“地缘政治、电力安全、人工智能和可持续性”四方面风险。

  首先,地缘政治对抗是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风险源。欧美部分国家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政策将破坏清洁能源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与中国的全方位脱钩和竞争态度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产业链安全带来影响,对我国现有海外业务和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带来挑战。但总体上,各国对能源合作的需求仍在增加,中国的能源产业优势能够为解决全球的能源贫困问题作出主要贡献。

  其次,绿色电力不稳定供应与需求较快增长,叠加极端气候使电力安全风险愈发突出。我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压力也在增加。需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大传统能源的低碳改造,扩大电网建设投资,培育源网荷储互动新模式,加强技术交流和经验推广,增强可再生能源的电网友好性和供需实时平衡能力。

  再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重塑能源系统,但目前缺乏监管和合理引导,存在滥用和技术失控的风险。中美是AI技术的主要推动者,需规范行业发展、强化监管和多边治理,确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可持续性提升速度难以保障人类未来的生存安全。当前全球在能源转型和能效领域的努力还远不足以实现气候目标。中国将继续做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者,发挥新能源产业优势,促进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技术的大规模部署,并加强对多种低碳转型路径的探索,推动包容、公正、稳健的能源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推动国际能源合作?

  陆如泉:在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确定性,我们的开放决心和力度仍在加大,我们将继续深化全方位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和能源领域的挑战。

  一是加强政策沟通,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避免能源的武器化和政治化,共同促进能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能源基础设施和国际油气管道运行安全,合力提升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筑牢安全基础。

  二是加快能源转型,促进新能源产业良性竞争。动员各方扩大能源投资、加强清洁能源产业链合作,加大在氢能、储能、风电、智慧能源等新领域的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共享力度,促进资本、产品和技术的跨境流动。

  三是支持多边治理,落实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积极发挥全球能源和气候治理的作用,增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引领力,用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多边机制,不断提升国际能源交流合作层次,通过合作落实各国的自主承诺目标。(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