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风向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刘俊来:人工智能‌将给地学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发表时间 :2025-03-11    来源:中国矿业网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如何将最前沿的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黄金报》特派两会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

  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已经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刘俊来委员以其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地质学与矿业领域内一场静悄悄却又影响深远的变革序幕。

  引领地质和矿业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包括经济、科技、生态、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都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刘俊来明确地表示,人工智能?将给地学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它正在改变着地质学家的思维和矿业开发者的生产方式。

  刘俊来指出,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对海量地质资料分析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简化了决策过程。“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比传统方法更有效地分析海量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地质资料、遥感和卫星图像、光谱数据和高光谱数据等数据资料分析,完成地质制图、构造-岩性填图;结合应用钻探资料和地球物理信息,实现三维建模;应用多数据源集成,识别更加可靠的异常,并实现客观建模、形成有效预测,指导找矿勘探。”他说。

  与此同时,刘俊来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和矿床勘探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地质学学科从传统基于观察和解释的概念模型驱动向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转变。

  “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基于大数据分析与知识综合的学科发展正在加速形成。”刘俊来表示,面对几十年来广博的数据和知识积累,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已经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付诸实践,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有助于实现深部找矿勘查瓶颈的突破,形成从“深地探测-AI预测-智能开采-循环利用-战略管控”的全链条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在刘俊来看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正在重塑人类社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范式。在人工智能、绿色矿业和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下,现代矿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传统技能转向“技术复合型+实践创新型”的综合素养,这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认为,“培养拥有地质学科基础知识,既懂地质学基本原理又精通人工智能算法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矿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现代矿业需求,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刘俊来建议,一方面,要通过改进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等多方面,完善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充分保障有效选拔基础知识雄厚、基本技能出众、综合思维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建设面向企业需求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在传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模块,培养他们坚实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思维及跨学科融合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新技术的掌握、应用和研发,培养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中国黄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