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风向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丁士启:传统矿业并购模式效果降低,亟需创新合作路径
发表时间 :2025-03-11    来源:中国矿业网

  在当前全球资源竞争加剧和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保障我国的战略资源安全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士启在接受《中国黄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挑战,可通过资金、技术等支持,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加快资源开发进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实现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

  丁士启指出,2023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同比下降1.46%至129.09亿美元,草根勘查占比降至23.38%,新矿发现量锐减。2023年全球新发现大型铜矿、金矿数量为0,导致跨国资源并购竞争加剧。与此同时,资源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抬头。非洲国家如刚果(金)多次以“资源主权”为由,对中资企业发起矿业审查,南美国家如墨西哥、智利则推动锂矿国有化政策,进一步挤压外资空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锂、钴、铜等新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超70%,且进口高度集中于澳大利亚、智利等少数国家,供应链脆弱性显著。

  而在丁士启看来,传统并购模式效果并不显著,亟需创新合作路径。他介绍,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初级矿业公司持有全球75%的绿地项目资源,但两国政策收紧使中资并购难度陡增。此外,西方大型矿业巨头通过“并购+勘查”模式垄断优质资源,如近些年必和必拓、力拓并购绿地铜资源量,新增资源量较原有资源量增幅较大,进一步压缩中资企业参与空间。

  不过,“一带一路”区域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如老挝、哈萨克斯坦、阿富汗、中亚五国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禀赋,但由于资金、技术和开发能力的不足,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丁士启表示,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着良好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基础,具备深化合作的潜力。但同时也有一些积极参与友好国家的资源勘查和开发的中国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地质工作和风险控制理念,参与无序竞争,项目成功率低,有时扰乱了所在国矿业市场,影响了中资企业国际形象。

  对于如何在境外获取资源,丁士启认为,可以借鉴日本境外资源开发经验。据了解,日本在资源勘探与开发中采取了“政府+企业+市场”的模式,即由政府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并提供技术与资金,市场则通过实际的资源交易与合作带动项目的运作。丁士启表示,这种模式在国际矿业市场开发很有成效,值得借鉴。通过中国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设备,推动资源的合理开发,最终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为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挑战,推动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资源、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确保中国资源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丁士启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国家层面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资源勘查、矿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框架,确保双方在资源共享、技术合作、资金支持等方面实现长期稳定合作。同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整合国内各类资源,推动包括能源、矿产资源、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项目落地,帮助友好国家提升产业水平和开发能力。

  二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由行业协会或行业龙头单位负责实施,组织国内优秀的地质勘探和矿业开发公司,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资源评估与勘查工作,依据市场条件,优先共享勘查成果,以确保开发成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三是以技术赋能与合规运营,提升企业品牌。中资企业应严守合规经营准则,尊重当地法规与文化。采用环保开采、冶炼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所在国行业水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促进社区发展。通过透明运营、公平交易,展现企业良好风貌,提升正面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中国黄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