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风向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邵安林: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还需法治护航
发表时间 :2025-03-11    来源:中国矿业网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矿产资源领域改革,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首次将战略性矿产资源纳入法律框架,但尚未构建覆盖战略性矿产资源探采供储销各环节的法律政策体系,也缺少市场执行主体。”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邵安林在接受专访时强调。

  今年两会期间,邵安林提交了《加快健全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供法治保障》的建议。他注意到,《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全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要求,与自己的建议方向高度契合。

  在谈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邵安林认为:“报告为钢铁行业释放了‘稳需求、促转型、强创新’的明确信号,其中多项内容对钢铁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赤字率拟按4%安排,赤字规模增至5.66万亿元,并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至4.4万亿元,重点用于基建投资、土地收储等领域,将直接拉动用钢需求,提振钢材市场行情;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目标,强调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这对高耗能的钢铁行业提出了明确的转型要求。

  “报告还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邵安林认为,当前AI(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钢铁产业的赋能已从单点应用迈向全链条重构,未来需聚焦三大方向:

  一是夯实数据基础。要加快构建钢铁企业新型全流程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统一标准、统一架构、统一数据规范”的企业级数据中台。

  二是强化技术研发。聚焦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及工控型生成式AI模型系统等关键环节,加大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同时,注重产业生态协同,加快开发钢铁行业大模型,降低AI应用门槛。

  三是扩展场景应用。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模型升级,从生产向研发、服务等业务延伸,实现跨行业协同融合。

  “总之,要积极通过AI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系统性重构钢铁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邵安林表示。(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