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风向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以绿为墨,共绘美丽中国画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表时间 :2025-03-12    来源:中国矿业网

  迎着春风而来,今年全国两会“绿意”盎然。

  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刘结一介绍说,过去一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两高”报告。2023年各级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1.9万件,检察机关起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3.6万人。

  从城市到乡村,从高原到海洋,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从法治建设到公众参与,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不同地区、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建言献策,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勾勒美好生活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牢牢深入人心。”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中,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黄绵松来自宁夏,见证了家乡固原近40万亩荒滩“蝶变”绿洲和葡萄园的过程。如今,当地蓬勃发展的葡萄酒产业,让他深刻感受到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来自“两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今年全国两会上,身为余村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带来由余村牵头成立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的建议。

  20年来,余村经历了从依靠“石头经济”发展到依靠“生态经济”发展的巨大转变,村里的矿山复垦复绿、水泥厂旧址变成了五彩田园,老百姓们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余村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红利的同时,有责任、有意愿在全国范围内输出余村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带动更多乡村探索共富路径。”汪玉成说。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生态屏障。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认为,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森林“四库”更好联动,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全国政协委员陶桂芳来自辽宁,发展冰雪经济是她关心关注的大事。她建议,将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切入点,提升冰雪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冰雪经济发展助推东北产业转型升级。

  心系国家生态安全,共绘生态保护画卷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会主委朱春云长期观察植物生长周期变化,他注意到青藏高原的暖湿化趋势:“灌木的萌动期相对于20多年前提前了10天左右、休眠期推迟了10天左右,20多年来植物的生长期延长了20天左右。”

  朱春云表示,把青藏高原建成生态文明高地,不仅要深入研究大气、水文、地质、生物等自然因子对环境演变的影响,还要研究区域文化和人类活动在生态演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孕育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连玉明建议,加快规划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这不仅关乎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还可将其作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傅声雷扎根大别山区,从事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及其功能提升相关的科研工作。他表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借用大自然的力量,充分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退化环境开展生态修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调节全球气候、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海文将目光放在了“蓝碳”与海洋可持续发展。

  “海洋每年可清除大气中30%的二氧化碳排放,拥有巨大的碳汇潜力,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发挥“蓝碳”的重要作用,张海文建议在不同类型的“蓝碳”研究上保持均衡,制定“蓝碳”发展计划,将其纳入海洋产业发展中予以考量,并在区域层面制定和协调“蓝碳”相关政策举措等。

  织密生态法治之网,夯实绿色发展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各项法律制度日臻完善。“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制定国家公园法”等写入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不断健全的法治体系,载满了“看得见绿水青山”的民意。

  来自广西桂林的全国人大代表汤建伟表示,近年来,桂林将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漓江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体系。立足漓江看全国,他将目光聚焦在自然资源系统性保护上。

  汤建伟建议,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法律制度,推进全民共治的法治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法治+共治”模式,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流动监控”,进一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社会根基。

  实现江湖两利、人水和谐,是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潘碧灵的心愿。多年来,他持续关注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保护工作。

  潘碧灵建议,建立健全洞庭湖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河流、森林、耕地、野生动物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去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助力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的安全底线。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有助于释放环境容量、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十分关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建设。

  李良彬表示,近年来,各地围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配套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建议从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法律效力、明确技术规范、强化成果运用、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奋楫扬帆正当时。立足本职、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愿。(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