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乌关于矿产协议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将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再次拉入人们视野。
以往,说起能源领域矿产资源,更多指的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为例,除了被称为“白色石油”的锂之外,钴、镍、石墨、稀土等也是重要原材料;在光伏领域,掺杂硼、铝、镓等的硅片得以成为P型硅片,掺杂磷、砷、锑等的硅片得以成为N型硅片;而对于近期大热的AI技术,若要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稀土、锂等矿产源源不断的供应。国际能源署在其发布的报告——《关键矿物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中,也明确提到锂、镍、钴和稀土等矿物对于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性。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战略性矿产资源不仅储量有限,而且全球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各国极易因地缘政治事件或市场波动导致“卡脖子”,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事实上,为抢占未来产业高地,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采取措施,力图保障这些关系新兴产业“命门”的矿产资源供应安全。
去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24年《关键矿产一致性法案》,将美国能源部列出的关键材料正式纳入关键矿产的法律定义;2022年6月,美国宣布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等建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同年12月,又同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组建“可持续关键矿产联盟”;欧盟更是早在2008年就发起“关键矿物材料倡议”,以确保从第三国获得资源,增加欧盟的原材料供应,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替代性和可回收性。
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2016年,国土资源部将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以及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等确定为战略性矿产;“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提升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修订并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也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锂矿储量从世界第六跃至第二;云南红河地区发现潜在资源达115万吨的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通过资源储量再评价工作,我国镓、锗、铟等12种矿产全国资源量显著增加……
安而不忘危。尽管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成果丰硕,但面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未雨绸缪,避免产业发展遭遇原材料瓶颈,进一步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仍需引起更多重视。
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价、勘探工作,尽快摸清战略性矿产资源“家底”。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与合作伙伴互利共赢勘探开发,使之成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的有益补充。同时,要重视矿产的回收再利用,杜绝小作坊式生产模式,以完善的体系促进回收再利用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将宝贵的资源物尽其用。
面向未来,中国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等“赛道”快速超车,才能更好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支撑这些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千方百计保障供应安全,决不可有半点松懈。(中国能源报)
